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

piyo piyo 固齒器


有了學步車以後
可以坐著學步車走到想拿的東西面前
想著如何把東西拿到手
還可以跟在大人後面
跟著大人走來走去喔

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

異位性皮膚炎

「我家的小寶貝,小手總是忙著搓鼻子、揉眼睛、抓耳朵,有時還會抓到生氣大哭,抱起來安撫時,頭還是猛往我的衣服磨蹭。剛開始臉上只是小紅疹,帶著乾乾的脫屑,後來抓痕愈來愈多,都成了小花臉,皮膚粗粗的。」

「異位性皮膚炎……?」許多母親看起來更加地困惑了。「異位性體質」俗稱「過敏體質」,對日常生活中某些尋常事物過於敏銳的反應,大至天氣變化冷熱乾燥、小至沐浴衣著,甚至於心情好壞,都可能誘發體內大量的E型免疫球蛋白釋放過度,導致奇癢無比的皮膚炎發作。


這種體質跟遺傳有關,除了等待體質改善(適應環境),還是有些方法可以幫忙。例如剪短指甲、避免產生傷口,改善居家環境,正確的洗澡和肌膚保養方式,哺餵母乳等。


灰塵和塵瞞是常見的過敏原,家中最好讓孩子遠離地毯、窗簾、絨毛玩具、貓狗寵物等;衣物及寢具應為全棉材質,除去與皮膚摩擦的衣物標籤,避免接觸羊毛、尼龍、牛仔布等人造或粗糙纖維。



症狀及特徵
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遺傳體質造成的皮膚疾病,好發於臉頰、頸側、手肘窩或膝蓋等彎曲部位,嚴重者在四肢伸側、軀幹等都會有極癢的症狀。長期的搔抓、磨擦易造成紅疹、皮膚粗糙,甚至抓破皮而引起潰瘍。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,時好時壞。天熱時,易因悶熱流汗而發癢,但天涼時又因過度乾燥而發癢。此類患者可能伴有鼻子過敏或氣喘的毛病,也由於身體上的不適,造成幼兒煩燥不安。
治療方式
戴仰霞醫師表示,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有多種病因與臨床症狀,因此治療方式必須多管齊下:
* 治療濕疹:開立局部塗抹或口服的類固醇,或是非類固醇藥品。
* 止癢:使用止癢塗劑,或是服用口服抗組織胺幫助止癢。
* 殺菌:局部塗抹或口服抗生素,尤其是殺金黃色葡萄球菌。
* 保養皮膚:
通常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膚質較為乾燥,只是乾燥的程度不一,而疾病發作時皮膚會更乾燥。乾燥的原因是患者的皮膚缺乏某些脂質,使得皮膚無法形成有效的屏障,水分容易蒸發,而且防止外界的感染物質或是細菌進入的功效也會降低。

有鑒於皮膚本身缺乏某些脂質,因此必須適度保養皮膚,加強皮膚保濕以及對抗外來細菌、感染源的能力。一般而言,尿素軟膏或是凡士林都可幫助皮膚建立良好的屏障。
通常,病情輕微者,就醫治療後,七到十天就可痊癒;中度病情者,三個禮拜約可痊癒90%;皮膚已經發生硬且厚皮狀態的嚴重患者則須與醫師配合三到六個月。
用類固醇真的不好嗎?
戴仰霞醫師表示,許多家長擔心類固醇會對寶寶造成不良影響,要求醫師不要讓寶寶使用類固醇。但醫師強調,只要遵照醫囑,且不濫用類固醇,不必擔心產生副作用,尤其是症狀嚴重的寶寶,如果不使用類固醇,病症永遠處在好一半的狀態,就像火永遠滅不盡一樣,反而會更糟糕!

戴仰霞醫師表示,類固醇依效果共分為七級,通常臉與臀部使用的屬於極弱效;
而手掌或腳底才可能使用到強效的類固醇,目前亦有專為嬰兒設計的類固醇用藥。再者,因為80%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屬於輕度病情,向小兒科醫師就診時,醫師開立弱效的類固醇即可控制病情。假使寶寶的寶寶經常反覆發作,或是發作的面積很大,皮膚變硬、厚,就應尋找皮膚科醫師治療。
戴醫師強調,擦藥的的時候只要輕輕地擦上薄薄一層即可,不要塗抹過多或用力按摩,同時只要遵照皮膚科醫師的醫囑,連續使用類固醇(中級以下)十四天通常不會有副作用,也不會經血液吸收而影響內分泌。
飲食建議
(1) 較常引起過敏的食物應避免,例如牛奶、蛋、魚、小麥、花生、大豆、柑橘類等,直到病情改善。
(2) 對於有家族過敏體質的幼兒,出生後前6個月餵母乳(尤其是母親採取低過敏飲食),可能會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。
平時注意事項:包括避免皮膚刺激物(減少與粗糙、過緊衣物接觸,最好穿棉質衣服)、剪短指甲、避免過度沐浴、少用肥皂及清潔劑,如此可避免皮膚更乾燥。
環境注意事項
(1) 室內不養貓、狗、鳥等寵物,以減少來自動物皮屑、毛髮、排泄物之過敏原。
(2) 室內不鋪地毯、草蓆、榻榻米。
(3) 不玩絨毛玩具。
(4) 以百葉窗代替厚重窗簾布。
(5) 使用除濕機及空氣過濾器,以減少黴菌生長。
(6) 每週以熱水清洗寢具,並常打掃居家環境,以減少灰塵。
(7) 避免溫差過大,因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對冷、熱或周圍氣溫的改變很敏感,穿太多衣物、激烈運動,或直接暴露於寒冷、乾燥的情形下會使病情惡化。
避免惡化及緩解不適之方法
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是多方面的,減少接觸過敏原、做好皮膚保濕、維持在適當的生活環境、溫度及濕度中(室內溫度控制在25℃左右,濕度控制在50~55﹪)等,都是可避免病情惡化的方法。筆者建議,勤塗保濕劑、症狀嚴重時到醫院接受治療,將可幫助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緩解症狀發生時之不適。

一顆奇異果足以導致過敏? 醫師建議5歲以下幼童少吃!

國外文獻研究,幼童免疫功能發育尚未完全,吃奇異果易引起過敏症狀,建議5歲以下小朋友應少吃。台北榮總今(14)天也提出,過去曾接獲部分小學生吃奇異果引發過敏的症狀,可能與奇異果中含3種蛋白質抗原導致過敏有關。
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於96年11月曾接獲宜蘭某國小有10位小學生發生奇異果過敏案例,當天學校供應全校學生1235人,午餐水果為一顆奇異果,其中10位小學生食用後出現嘴唇乾裂、疼痛及麻的症狀,其中小一7人、5人同班,小二1人,小六2人。
在奇異果檢驗報告出爐後,發現並無農藥、防腐劑殘留,因此排除農藥或其他毒素殘存引起,隔天10位出現過敏症狀的小朋友就已痊癒,最後診斷應為過敏所致。

台北榮總毒物科醫師吳明玲表示,奇異果的過敏症狀主要集中在口腔,部分比現在腸胃不適,造成嚴重呼吸困難不多見,出現輕微症狀,可先漱漱口緩解。但過去也曾遇過,少數因為汽水裡的維他命引起呼吸困難、休克的嚴重狀況。
過去常聽說外觀帶毛的水果是引起過敏的兇手,不過,吳明玲澄清,其實與水果內的蛋白質抗原有關,而奇異果會引起過敏則與成份中的三種蛋白水解酵素有關。
目前有研究指出,對於乳膠過敏的人,會與香蕉、木瓜、番茄及奇異果過敏反應交互作用,也許可以作為初步過敏判斷的指標;而花粉過敏症的人,也容易對蘋果、西洋梨、櫻桃、水蜜桃、奇異果、芒果、橘子、香瓜、西瓜及香蕉等,產生過敏。
台北榮總也列出目前台灣地區不同年齡層常見的食物致敏食物,分別為第一級過敏食物:蝦、蟹、奶、蛋、花生;第二級過敏食物:芒果、其他海鮮;第三級過敏食物:花枝、蛤仔、魷魚、墨魚、螺、鱈魚、大豆、小麥及奇異果。

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

寶寶脹氣的原因

寶寶的肚子看起來老是脹脹、鼓鼓的,好像裡面有什麼東西?通常老一輩的人對於寶寶肚子的鼓脹都會格外擔心,害怕寶寶是不是得了什麼嚴重的疾病?事實上,脹氣不一定等於生病,讓我們來看看專家怎麼說。

台中台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中元表示,4~6個月大的寶寶通常會出現肚子鼓脹的狀況,多數是因為腸子內有過多的空氣所引起,因此,若是寶寶吃喝、排便、體溫與活動力等都正常,就不需要太過擔心;不過,假使寶寶出現發燒、食慾不振與活動力變差的情形,就要格外注意,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徵兆,需要帶給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。

1歲前‧腹脹3原因
黃中元醫師指出,1歲之前的寶寶,若出現脹氣的狀況,大部分是非病理性的因素,家長不需太過擔心,但也不能排除是腸胃道疾病所產生的腹脹狀況,因此爸比媽咪須先了解寶寶腹脹的原因,才能做適當的處置。

原因1‧腸內空氣引起的腹脹 
6個月大之前的寶寶,腸子內的肌肉較薄,且腸子的發展也尚未成熟,腸胃的蠕動就不像成人運作的那麼順暢,所以,易造成腹脹;此外,無論寶寶喝的是母奶或是配方奶都是屬於較易產生氣體的食物,因此,寶寶喝進胃腸,氣體停留在這些器官的機率就會提高,使寶寶肚子鼓鼓脹脹的,另外,再加上寶寶吸奶時吸進過多的空氣,更會使腸子內充滿了空氣而引發脹氣的症狀。

這種因為空氣所引起的脹氣,腹脹的時間通常不會太久,且寶寶大多會自行利用呼吸與放屁的方式將空氣排出,大約在2個小時左右,寶寶的肚子就會從鼓鼓脹脹變成軟軟的;此外,爸比媽咪也可藉由觀察寶寶的飲食與排便狀況來做初步判斷,倘若一切正常,就不需要太過擔心因空氣所引起的脹氣問題。

原因2‧腸胃道疾病所產生的腹脹 
當然,除了空氣引起的腹脹外,也有可能是因為腸胃道疾病所產生的腹脹,這時就需要格外注意了。黃中元醫師解釋,胎兒在媽媽體內時,腸子是在身體外面,之後隨著媽咪懷孕週數的增加,腸子才會慢慢轉進身體內部;不過,有的胎兒腸子在轉進身體內部時會扭在一起,造成腸扭結的情形,這類型的寶寶在出生後的肚子就會鼓起,並伴隨吃不好與活力變差等情況,至於腸扭結的問題,嚴重者甚至需要開刀治療。

此外,有的新生兒因為腸子較細,有時容易被胎便塞住而造成腹脹,這時也會出現吃不好、嘔吐和活力變差等情況,若家中的寶寶有類似徵狀,也要請醫師進行治療,治療方式通常會先刺激寶寶肛門,增加腸胃的蠕動並排出大便,以抒解腹脹問題,若此方法沒有明顯效果,也需要開刀治療。

原因3‧其他臟器所產生的腹脹 
腎臟與肺部的感染,也會讓寶寶的腸子蠕動變慢而引起腹脹,通常都還會伴隨發燒等症狀;另外腹膜炎,也是爸比媽咪需要特別注意的急症,一般是因為嬰兒腸道壞死才會引發腹膜發炎,主要徵狀為發燒與活力變差,且伴隨寶寶的肚子也會脹得像充滿氣的氣球般堅硬,發生此狀況時,須馬上送醫治療。

除了上述3種腹脹的原因外,其他(如:腸胃炎、便秘、消化不良或拉肚子等)腸胃道問題也會讓寶寶脹氣,因此,爸比媽咪需要更加地仔細觀察。

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

哭了,就要抱!

許多爸爸媽媽聽見寶寶哭,第一個反應就是把他抱起來,使出渾身解數地安慰他。這時,或許經驗豐富的長輩會說,讓他哭一陣,累了就自然停了。或是,有人會發出警告聲,寶寶哭了就抱他,這是寵壞他、加強他的無理行為。

到底,寶寶哭了,是需要大人抱他的意思嗎?還是依賴感太強、無理取鬧?

小寶寶需要安全滿足感如果您擔心,寶寶一哭,就抱他哄他,會被寵壞了,其實對這麼小的寶寶來說,這倒是多慮。因為寶寶確實有需求而無法自己滿足,他無法自己泡奶吃、無法自己換尿布、無法自己吃藥治肚子痛啊。換句話說,此時寶寶各方面的發展,都還沒有足以獨立的能力,而哭,是他溝通的管道罷了。

對剛出生的小寶寶而言,哭是最直接的訊息表達方式;而這個階段的寶寶,通常訊息很單純——就是有所需要——大多是生理上的飢餓、疼痛、不舒服等等,以及情緒上的安全感需求。

生理需求
若是生理上的不舒服,相信爸媽都是義無反顧的提供最佳照料服務。不過,這確實還需要您的敏感和對寶寶的了解,什麼樣的狀況是餓、怎樣是冷是熱,都要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嘗試。因此,爸媽也不用怪自己造成太多的壓力,只要準備好一雙耐得住寶寶哭聲的耳朵、和充滿包容與創意的心情!

安全感需求
近來不少研究報告指出,人有與生俱來的無助感和害怕焦慮情緒,尤其是一個人獨處、或是感到自己不安全的時候。剛剛進入這個世界的寶寶,對環境的種種刺激會感到相當陌生,很容易不知所措,緊張而哭泣。這時,爸爸媽媽熟悉的聲音和味道,便是寶寶最需要的安慰劑。許多專家都贊同,當小寶寶哭的時候,爸媽及時給予正面的回應,能夠讓寶寶慢慢建立對週遭環境的信心,並且從中建立對自己的認同感,至少,他不必擔心自己的爸媽不愛我。

因此,當寶寶哭了,爸媽還是別吝於給他一個暖暖的擁抱或是拍撫吧。寶寶的確很依賴您的。如果是晚間寶寶哭醒,而您還是希望寶寶能夠自己在搖欄裡睡著,也請在他身邊唱唱搖欄曲、輕聲說說話,讓他有十足的安全感。

教孩子,不要嚇孩子

你是「」孩子,還是在「」孩子──這個問題是否讓你陷入苦思?和孩子說話時,老是以「警察」、「魔鬼」來恐嚇孩子,讓孩子乖乖就範,雖能收到短期成效,卻非長久之計,提醒家長,和孩子相處要記得「說之以理」,而非「威之以嚇」喔!
在百貨公司1樓的化妝品專櫃旁,1個頑皮的小女孩繞著專櫃跑,不時動手摸摸展示的試用品,還一邊說「媽咪,我要看這個」,愛美的媽咪正忙著和專櫃小姐廝殺價格,只見她跟小女孩說:「你不要一直亂跑,你再跑,旁邊的警衛會把你抓去關!」小女孩看了百貨警衛一眼,連忙乖乖站好……

恐嚇語句 代代相傳
上述的場景常見於各大公共場所,台灣的家長似乎總有「威脅」孩子的習慣,並當做1種教養方式,台北市家庭生活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呂麗絲表示,這種恐嚇的話語是源自於習慣的傳承。
過去農業時代,以求溫飽為目的,父母多半是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無暇重視親子相處的氣氛,以「多做事、少說話」為主,且父親威權強大,只要孩子犯了錯,父親一瞪眼、稍微嚇阻就有極大功效,而母親甚至會將父親拿來當作教條,跟孩子說「你再不吃,我叫你爸來修理你」,使父親被塑造成凶狠的形象。這樣的教養方式代代相傳至今,即使現代父母日益重視和孩子相處之道,不過,情急之下,還是容易脫口而出。
恐嚇是父母束手無策的表現
呂麗絲進一步表示,恐嚇語句表面上看起來,父母有極大的權威,但仔細探究「警察會把你抓去關」、「叫魔鬼來抓你」這些話深層的意義,在於父母將第三者,甚至是不存在的人當作教條來威脅,其實不具實質意義,只是在「嚇」孩子。而教養方式到了嚇孩子的階段,也往往是父母用盡辦法後才採用的殺手鐧,代表已經束手無策了。
恐嚇對孩子的影響
幼童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,父母不當的話語對孩子影響極大,也依孩子本身的性格不同可能造成下列影響:
1. 敏感度高易賴皮:敏感度高的孩子,容易察覺父母說的話只是恐嚇,明白真相後會不取信於大人,也不再害怕或聽進大人的話語,因他認為大人只是說說而已,反倒易變成較賴皮、頑皮的孩子。
2. 缺乏安全感易創傷:若是父母的恐嚇過於嚴厲,會對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造成創傷。像是「不聽話就把你賣掉」就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安,隨時擔心會失去父母,也容易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,雖然會因此而聽話,卻也讓孩子變成易恐慌、害怕、缺乏安全感的個性。
3. 順從者易討好:較順從的孩子會為了不要被警察抓走,而盡量聽令於父母、討好父母,好讓自己留在父母身邊,但卻失去判斷事情的能力,只是一味的害怕分離。

恐嚇語句Top3
Sentence 1. 再哭就把你丟掉
解析:不論父母是否已了解孩子哭的原因,只要說出這句話就會讓孩子沒有歸屬感,就連發洩自己的情緒也可能被父母丟棄,甚至有被落井下石的感覺。
正確做法:父母應該先了解孩子哭的原因,先轉移或給予支持,若孩子不願意談,則允許他發洩情緒,等他哭完後再好好討論。若父母真的受不了孩子的哭聲,也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覺,像是「你一直哭會讓我覺得心煩,我不知道你需要什麼,你要不要跟我說」,父母不妨先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,以引導孩子說出原因。
Sentence 2. 再不聽話就叫警察來抓你
解析:警察、醫生或阿兵哥,往往會成為父母管教時的利器,有些人可能也發現,即使長大成人,看到警察還是會有些恐懼,這都是因為長輩從小為這些職業加諸權威所致。此說法會讓孩子對該角色產生錯誤的認知,認為警察、醫生是不好的,等到孩子真的需要看醫生時,便怎麼樣也不肯去了。另一方面,家長也不可能真的請來警察、醫生或阿兵哥來懲罰孩子,當孩子發現真相後,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。
正確做法:家長不應將其他職業的角色污名化,應反省自己說這句話的目的是否只想嚇孩子。當孩子不聽話時,應該和孩子說道理。
Sentence 3. 一直看電視會變笨
解析:家長多半不希望孩子老是盯著電視看,一方面影響視力,一方面可能也影響課業或思考邏輯。呂麗絲表示,看電視和笨蛋並沒有直接關聯,且對愛看電視的孩子來說,此舉一點效用也沒有,因他或許還能從電視上獲得樂趣和知識。
正確做法:「做什麼事會變笨」絕不是有效的教養語句,任何父母應該直接口述希望孩子做的事,並把原因明白說出,像是「看電視可以,但是不希望你看這麼久,之前我們也已經說好看電視只能看30分鐘」。
下次孩子不聽話時,可別只會恐嚇孩子,要正視孩子不聽話或鬧脾氣的原因,並和他進行有效的溝通──也就是父母要聽孩子說話,並學會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覺和想法,讓他練習思考,一味的恐嚇只會傷了孩子的心!

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

小露香肩

媽媽:現在很多漂亮阿姨都穿這樣喔
妹妹:我也要漂亮
是這樣穿嗎?
爸爸:妹妹阿 不可以穿這樣
妹妹:為什麼ㄚ
爸爸:無言以對